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史网» 英杰人物

【中国科技奖励】铸剑为犁呼唤和平正道——访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著名专家徐更光院士

作者:周娜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孔子家语•致思》曰:“铸剑习以为农器,方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几乎同一时代的《以塞亚书》也以这样的语言描述未来的太平盛世:“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1959年,苏联向纽约联合国总部奉上了一座青铜塑像:一个人,右手高举一把锤子,左手握一柄长剑,脚边的铸台上是雏形乍现的犁头。制作者叶夫根泥•武切季奇为它取的名字又是——“铸剑为犁”。

    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终结战争、毁灭武器、安居乐业,从古至今、东西中外,人们的愿望莫大于此。只是如今,“铸剑为犁”的雕像已在联合国花园内矗立了近半个世纪,时而燃起的硝烟却还是令人无法高枕安眠。我们需要告别武器,然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我们还不能极端地放弃武器,把自己暴露于隐忧丛生的世界。

    民族要强盛、国家要发达,首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科技兴国成为了许多科研工作者高瞻远瞩的追求。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著名专家徐更光院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恰同学少年

    浙江东阳历史悠久,自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自古以来,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植物学家蔡希陶以及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严济慈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1932年11月18日,东阳市吴宁镇一户普通职员家庭,一个男孩呱呱落地。

    他,就是徐更光。

    战火中长大的徐更光身上寄寓了东阳的钟灵毓秀,从小,他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篮球、跳水,样样出色,还痴迷于画画,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随笔为讲台上的老师画像,结果被同桌同学上交给班主任面前,当徐更光忐忑不安地站在班主任面前,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疾风骤雨,那位老师开口第一句竟然是赞扬他画的画不错,可以参加学校的展览,然后才说上课的时候还是多注意听课,后来还推荐他考美院。尽管因为家庭条件等种种原因徐更光并没有走自己的美术梦,但是那位老师爱护学生的言行举动却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爱护学生也成为后来教学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或许是因为目睹了战争太多的惨痛,他心底有着强烈的从军报国的愿望。1951年成绩优异的徐更光从省立金华中学(即今金华一中)肄业后,以同等学历参加高考,被南京工学院、沈阳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同时录取。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全国上下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满腔热血的徐更光顺理成章地参军梦转变成了学军的现实。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是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所兵工学校,1953年,因国防建设需要,东北兵工学校与北京工业学院((中国)科技公司的前身)合并,徐更光便随之转入北京。1956年毕业,同年留校任教,正式开始了他的国防研究之旅。

    谈起当年的选择,徐更光坦言,我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学国防的梦想,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要走爆炸研究的道路,与其说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到不如说是时代把我推上了一个充满责任感的舞台。

     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闭幕式上,郭沫若更是激情澎湃地呼唤“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十年文革带来了社会的动荡,知识有罪却在人们心里留下了一场浩劫,随着拨乱反正的到来,那一刻,在如徐更光一样的科学工作者的心里真的是平地春雷一般吧。更令徐更光没想到的是,那一年,他的研究成果被授予了全国科学大会奖。那一年,他已经46岁。这个荣誉,对他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即便30年后的今天,提起那段往事,徐老还是难以掩抑的激动。俗话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自谦为“大器晚成”的徐老说他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干,为国家多做些事情,不然时间真的不多了。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徐更光以这样紧迫的责任感自励,在充满希望的年代里,他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与知识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他戏言,“像我这般大器晚成的人如果还不努力做点事情,就真要白来这世上一遭了。”

    他相信每一个人的努力汇集到一起就是力量的海洋,所以用紧迫的时间催促自己前进。他相信今非昔比,社会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相信一个尊重知识重视科技的民族万无发展不起来的道理。在他朴素的愿望里,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得住科学前进的脚步,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为科学的春天添一抹新绿的意念。

    “……是的,科学攀登的道路迢迢/一程接着一程,前方依然/耸立着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科学探索的航船,飞流直下/远方,还蜿蜒着无数峡谷险滩/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注定要成为,科学攻关的战士/任凭关山万重,风云变幻/又岂能阻挡,我们的队伍勇往直前……”

    一生砥砺著辉煌

    回首往昔,徐更光院士说了两个字,“踏实”,简单而坚定,对于这位为了国家和人民平安奔波了一生的老人,这的确是他最好的注脚。

    自留校任教以来,徐更光历任系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与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兵器工业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级科技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国防科工委专辑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并应聘为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武警工程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淮南矿院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

    1991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爆炸与安全防护科技,更好地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爆炸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当时爆炸与安全科学技术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徐更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之一。2004年起,该实验室更名为“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和研究内容为爆炸理论、爆炸物质应用与安全、毁伤及防护、爆炸技术与安全技术等方面。建成以来,承担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结合爆炸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爆炸理论研究、爆炸技术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其研究起点和水平,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本领域中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使实验室真正成为从事爆炸与安全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国内外知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为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徐更光院士很重视基础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他坚持“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理念,以提携后学为己任,乐于奉献,以德育人,精心培育创新型国防高级人才。在近十多年中他指导了硕士研究生30多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2名。其研究内容为炸药应用的基础性研究课题或学术发展前沿,如:炸药晶间酸对装药贮存安定性的有害影响研究;RDX/TNT悬浮体系统流变学性质研究;大口径榴弹药的引爆研究;硝基胍的低易损性研究;炸药低比压顺序凝固技术研究;HMX/RDX混合物的应用研究;混合炸药爆轰参数计算;非理想炸药爆轰学及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研究;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研究等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徐更光院士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提高了工程应用、研究的起点和水平,又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他所培养的研究生受到各有关科研院所的重视和欢迎。现在,他的学生有的已成为所在领域内的佼佼者。

    徐更光长期从事炸药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为我国弹药的炸药装备发展和装药技术的革新改造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他所主持的研究集体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分别应用于反坦克破甲武器对空与对舰的武器、压制武器、特种兵器等四十多种弹药,成为我国混合炸药研制、投入生产、装备武器等品种最多的单位之一,为我国武器弹药及其装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多年来,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四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部委级奖十余项。1992年,人民兵工建立60周年之际,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党组授予的“兵器工业功勋奖”荣誉称号,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徐更光被评为首批院士。

    以人为本

    因为曾承担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爆炸事故几乎都少不了请徐更光院士把脉问诊。徐老知道,我国每年的爆炸事故有3000多起,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于是,如何最大行都控制与防止爆炸灾害的发展、建设安全的生产环境就成了徐老毕生的追求,而“以人为本”便成为他科研生涯中最闪亮的情怀。大学毕业至今,在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的研究领域,徐老已经辛勤耕耘了五十多年。如果说寻常人对于弹药装药事业的危险还只是想象出的神秘,那么半个世纪埋首潜心的研发工作则让他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

    实地调研中,长期从事炸药研究的敏锐,使他意识到传统的弹药生产工艺和产品存在一些列的问题: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本质安全性差,容易发生安全质量事故;更令他难以释然的是炸药装药过程中产生的TNT粉尘污染环境,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工人中TNT中毒性肝炎高达30%,TNT白内障高达90%”,徐老语气中透着难以释然的沉重,“就因此,弹药装药曾被称为我国工业生产中职业危害病危害最严重的部门之一,也是生产中爆炸隐患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工人们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生产呢?针对这一问题,1986年,徐更光提出了从炸药的装药工艺改性入手,与实现常温螺旋装药改革相结合的中大口径弹药装药安全技术改造方案,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涉及28个企业,总投资9.8亿元,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研究和可行性试验长达20年之久,为消除TNT粉尘、蒸汽对操作工人的侵害,提高装药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途径。他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自己重要的改革创新。

    新工艺改革的成功不仅可以节省资源和降低TNT的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环保及提高本质安全性,无异于生产工人的福音,对那些因TNT中毒在疗养的工人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他们把这我位“福音”的创造者誉为“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一句热诚的认可足以和他所有的荣誉相媲美,也足以令他所有的辛酸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

    爆炸学的现在和未来

    在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的“爆炸学”条目中,徐更光写道:人类对爆炸的研究与应用渊源于中国黑火药的发明和发展,爆炸科学对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弹药的研制及防护、军事爆破工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爆炸科学技术在煤炭、石油及矿山开发,机场、港口、水坝与隧道建设、各种爆炸加工与地质勘探等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里广泛应用,在建设我们现代文明世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还特别提到:爆炸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自然现象,它伴随着星体的形成与演化,发生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爆炸,如超新星的爆发,小行星或陨石的高速碰撞,地球上常见的闪电、火山爆发等。

    实际上,爆炸学的研究对象原已十分宽广,而徐老建议把研究扩展到宇宙的范围之上。这一切,不是因为想当然的“壮志豪情”而仓促做结的论断,而是透过哈勃望远镜一点一滴的发现,是源于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和热爱而对爆炸学未来的愿望。

    在徐老心里,不是所有得失都需要锱铢必较的。一位穷尽一生全心全意从事科研的人,他的心血和时间又岂能用世俗的公式计算得出?因为国家需要,他选择国防研究!因为新时代对科学的尊重和鼓舞,他责无旁贷地分秒必争地努力!他也会把这个责任继续承担下去!所以已年过七旬的他还在为三个“973”项目操劳奔忙!

    冰心先生曾说“人生从八十岁开始”,在漫长的科研路上,徐更光院士也一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为了平安和平的人间正道,把每一天当成新的开始,执着无畏地前行。

    人物简介:

    徐更光,(中国)科技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级科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炸药应用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四项、部委级奖10余项。1992年获兵器工业总公司党组授予的“兵器工业功勋奖”,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