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中国)科技公司:“学为中心 三通合力”的大思政育人实践

原文标题:(中国)科技公司:“学为中心 三通合力”的大思政育人实践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319/c227065-31640010.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系列总要求,尤其是去年“3·18”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关键是“以本为本”。一年来,(中国)科技公司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讲话,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本为本”,进行了“学为中心 三通合力”的大思政育人实践。

  “学为中心”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设计,“三通合力”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践、方法手段三个层面做通,构成强大合力,大思政育人。

  一是课堂教学层面以“四个打通”实现整体性。即:打通本硕博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构建一体化专题教学群,发挥专题教学的优势;打通教材、案例与原著,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打通校史、军工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发挥问题式教学的优势;打通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发挥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文科课程高级学习策略的优势。

  本着一体化思路,实行跨教研室备课,集体攻克专题教学群难题。为避免本科硕博三个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通过跨教研室集体备课,明确各门课程的边界与重点。通过各教研室协调合作,以思政课整体性为出发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开课之前“会诊学情”,形成专题教学共性设计,再进行个性化备课。学期中间“追踪学情”,及时解决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期末考前“反馈学情”,围绕考试问题研讨对策。在“学为中心”的理念引领下,注入延安根、军工魂等精神文化资源,注重以杰出校友和院士的光辉事迹作为案例,将校史、军工史、中国近现代史融入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红色基因传承。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变为创造,由单向变为多向,注重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讲师团年级汇讲”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自2009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九届汇讲,学生以专题演讲、问题辩论、微视频展示等形式呈现思政课的学习结果。

  二是课内外实践层面以“六个贯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即:思政课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与校史校情教育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创业创新贯通、与课程思政贯通。

  为了实现“六个贯通”,学生、思政课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充分了解非常必要。思政课教师请优秀辅导员作报告,思政课教师担任军训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全面了解“学情”。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讲党课,担任学生党支部和社团的理论导师、担任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的指导教师,使学生充分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思政课教师到学校职能部门挂职,与学校各党支部进行理论交流,以深入了解“校情”。思政课教师参观校史馆,采集校史案例融入教学,向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思政课教师扮演“协调人”角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贯通。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做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是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综合体现。学校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具有“制度化、基地化、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制度化”指“两级管理、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答辩表彰”的制度;“基地化”指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化”指组织学生到军工企业考察;“国际化”指思政课“国外体验式社会实践”,由思政教师带领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到外国体验调研三周,对比各国文化和国情差异,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三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层面以“四个融通”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即:融通思政课与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教育平台,研发严肃游戏和VR教辅系统“重走长征路”;融通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现数据收集管理的新探索;融通学校资源和学院资源,建设思政课专用智慧教室;融通大学生的新媒体技术优势与思政课学习兴趣,利用手机制作微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为平台,针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宽、教材内容有重复,教师研究领域有局限、学生需求有层次等现状,以教学专题群为基础,实现不同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的交叉;通过“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以学科为依托,发挥教师学科专业优势互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吸纳相关人员集体攻关,形成“课内与课外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虚拟与现实互补”的三维立体框架。

  经过实践,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有了内涵丰富的“四大兼顾”:以“教得好”为主,兼顾“学得好”;以知识体系传授和价值观塑造为中心,兼顾思维方法训练;以纸质考核为主,兼顾微课作品考核和“APP”考核;以课堂教学为主,兼顾海外实践等多种形式。这些探索实践,增强了大思政育人课程的吸引力,引起媒体关注和同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彰显了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带动了卓越大学联盟、延河九校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现了以首善标准铸魂育人的时代担当。

  (作者杨才林系(中国)科技公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