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实践团赴延安开展“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2017-07-17 供稿:实践团宣传组 摄影:实践团宣传组
编辑:秦月 审核:苟曼莉 周明宇 阅读次数:2017年7月9日至14日,(中国)科技公司化学与化工学院、北京学院一行37人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为期6天的“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以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专题讲座、调研实践、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史,追寻先辈足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追寻北理工根源——探访延安自然科学院
“清清延河水,哺育你茁壮成长,悠悠岁月长,磨练你意志如钢”。实践团来到北理工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启寻根之旅。穿越“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中国)科技公司从这里起步。旧址虽简陋,但是回想起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历程和今天铸就的辉煌成就,仿佛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在纪念碑前高声歌唱起(中国)科技公司校歌时,延安精神融进了悠扬的校歌声中,刻进了每个人心里。
踏进历史长河——重走党在延安的十三年
实践团追寻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足迹,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圣地及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展览馆,看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聆听老一辈革命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伟大创举。被保存下来的历史物件,无不真实地讲述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所引起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巨迁,墙壁上挂着的那一张张面孔无不是延安精神的最好诠释者。睹物思人,感慨颇深。
接受精神洗礼——聆听专家讲座和现场教学
本次实践还充分利用延安革命圣地宝贵的党史文化资源,准备了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力求发挥历史原址现场教育的感染性,直观感悟延安精神。在宝塔山,曹锟教授为大家探讨了合格的共产党员及共产主义信仰。在枣园革命旧址,冯建玫教授分享了白求恩精神,与全体学员一道追忆这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张思德墓,杨延虎教授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为我们讲述了张思德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事迹。在延安大学,高尚斌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这些精神刻入脑海,提醒着大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继续奋斗和奉献,又要保持崇高和纯粹。
挖掘延安故事——实践地开展调研
本次实践活动以《行走在灵魂的路上》为调研主题,各组根据实践地的切实情况,以《延安根,军工魂》、《延安精神,薪火相传》和《新时代的南泥湾》为分课题分别开展了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发放,走访调查,取样分析等方式,挖掘延安自然科学院对以火炸药传承为主的军工贡献,追寻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指引,探索梁家河的知青精神以及南泥湾的生态环境恢复状况。调研中,听着当年的故事,再一次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因为调研,加深了民众对南泥湾现状的认知,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歌唱革命乐章——总结汇报演出
在总结交流、汇报演出的大会上,各组汇报了实践历程及感悟,演唱了《红星闪闪》、《保卫黄河》和《南泥湾》,表达了对党的信任和赞美。自编自导自演了历史情景剧,体现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对高贵灵魂的敬仰。《革命终将胜利》诉说国家沦陷,有志青年毅然参军,举国上下团结起来,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延安纪实》为毛主席在延安生活的点滴故事,表现其“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革命灯塔》讲述了从华北沦陷到最后延安窑洞光未然和冼星海相遇交流。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当时人民积极反抗强权,四万万同胞团结一心,端起土枪,挥动大刀,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这十三年,是党由弱变强,由失败到胜利的十三年;是不灰心、不放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突破重重困难而创造辉煌奇迹的十三年;是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的十三年。在为期六天的参观和学习中,同学们累积了人生的宝贵财富,加深了对党史、校史的全面认识,真切地体会到了延安精神。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定将老一辈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根植于心并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