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这门课,我们学会了急救
——北理工《红十字救护员培训》课程侧记
发布日期:2019-03-29 供稿:党委宣传部 韩姗杉 摄影:生命学院
编辑:秦奎伟 审核:周连景、王征 阅读次数:“快来人啊,这里有人倒地了!”
一声召唤,课堂上同学们迅速展开急救,在判断环境安全,做好自我防护后,将患者仰卧在坚硬平面上,上前跪于患者一侧,轻拍患者双肩,在其两耳侧大声呼唤,判断意识;暴露胸腹,判断呼吸……一只手掌根置于胸骨下半段,另一只手与第一只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翘起,两肘伸直,双臂垂直于“患者”胸部,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重量,进行有节奏(每分钟100-120次)、有深度(5-6cm)的按压,每次按压胸廓都充分回弹,尽量持续按压减少中断……
以上这一幕,气氛紧张,但却不是一次真实的急救,而是发生在(中国)科技公司《红十字救护员培训》课上的一个场景。自2017年9月起,(中国)科技公司在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了救护员培训课程,将急救技能训练引入了第一课堂,至今已经连续开设四个学期,受到学生们普遍欢迎。
《红十字救护员培训》课程是由生命学院精心筹划推出,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共建,突出关怀生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训练通识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技术、创伤救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知识讲解和操作技能训练。经过系统学习和时间后,学生可掌握实际有效的急救技能。
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怀生命,让学生拥有急救理念、急救常识,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能力是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课程中任课教师会对每位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实际操作指导,严格规范操作质量。除了开展专业的救护技能训练,也会帮助学生掌握灾害避险逃生等知识。
“经过32学时学习训练,学生除了获取相应的学分之外,还有资格参加由北京市红十字会督导的考核,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国际通用的红十字救护员证。”课程主讲教师高天欣这样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本课程共帮助近300名同学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这是一门特别‘辛苦’的课,我作为一个男生,在做完五组心肺复苏操作后,也感觉有点体力不支。不过,能够掌握实实在在的急救技能,这不算什么,更何况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意义更大。”正在参加该课程学习的2016级计算机学院曹永昌同学特别有感触。“大家都说这是门‘有趣的课’,我现在更觉得这是门‘金课’!”
“在我们生活中,因突发心脏骤停、意外伤害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大学生虽然是高知识、高素质群体,但他们缺乏急救及自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校将急救培训纳入第一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更能培养他们对生命关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课程主讲教师李玉娟说。
“让急救培训走入课堂,不仅贴近了学生的需求,也是在开展关于生命、关于安全的思想教育。另外,培养更多的具有生命关爱理念和专业急救技能学生,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毕业后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还将起到正确的“传帮带”作用,进而为提高全民急救技能贡献力量。”教务部副部长林海说。
文化素质教育课是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课堂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任重道远。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实施高质量的个性化培养。
(注意:CPR技术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学习,不得在正常人身上练习,不得在有呼吸有意识的人身上按压,不得在有呼吸有意识的人身上模仿本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