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结营
发布日期:2021-07-13 供稿:生命学院 摄影:生命学院
编辑:肖雯 审核:周连景 阅读次数:日前,由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与空间生物学专委会、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科学专委会、(中国)科技公司生命学院、(中国)科技公司生物医药分离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培训班”顺利结课。为期一周的训练营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航天医学、人因工程、空间生命科学及载荷技术、天体生物学等。
7月6日上午,学校“百家大讲堂”邀请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研究员作题为“‘天问一号’开启星际探测的新征程”的报告。他分享了“天问一号”的纪实短片,深入浅出地将中国火星探测这一伟大工程娓娓道来,他的爱国情怀让与会师生备受鼓舞。
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研究员作题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报告。他着重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报告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在场师生。
7月7日上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沈力平研究员围绕“中国空间站工程”详细介绍了卫星技术、载人航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以及长期在轨驻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等相关问题;使营员们对空间环境、人体奥秘、疾病谱、生理问题、空间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性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沈力平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希望同学们树立航天事业的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让中国的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下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张伟研究员就“载人航天之路”作了精彩报告。他向营员介绍了月球本身的科研、月球资源利用、太空实验等相关问题,并介绍了目前最为前沿的“量子密钥、冷原子钟“等技术。
7月8日上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研究员与营员们分享了航天特殊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在互动环节,李英贤研究员还播放了原创歌曲《天问》,歌声雄浑高亢、画面大气恢弘,把讲座气氛推向了高潮。
下午,(中国)科技公司生命学院马宏教授、李晓琼教授、吕雪飞副教授、李玉娟副教授分别从空间辐射生物学、空间载荷与器官芯片、空间生物学检测、航天中医药防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让营员们对空间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的具体实验设计和步骤有了直观的认识。
7月9日上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公司邓玉林教授为大家带来“去浩瀚太空,解生命之谜”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需求,以及如何突破空间生命科学载荷的“卡脖子”技术,如何研制先进科学载荷并开展高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和航天医学研究,从而为我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下午,营员们赴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参观。“筑梦星空”场馆以中国空间站为核心主题,基于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人类探索太空的大背景,运用模拟场景,利用数字化展示方式和智能化的互动手段,打造了沉浸式载人航空体验空间。
7月10日上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周光明教授作题为“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的报告。他谈道,空间辐射是目前载人航天所面对的重大问题,空间辐射的健康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载人航天的进程。他从空间辐射环境、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空间辐射效应的分子机理和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前沿四个方面展开了细致讲解。
下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莹辉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航天医学风险与挑战,突破航天医学关键技术,提高航天员在轨医学保障、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能力,解决制约人类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和人因技术问题,将为未来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
闭营仪式上,五位优秀学员代表发言。导师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邓玉林教授、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周连景在结业仪式上寄语学员们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中,为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