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人物特写】校友车彦东:抗疫,坚守“第一国门”中枢

  “请各单位做好准备,严格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落实!”时间已到深夜,首都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应急业务经理、北理工自动化专业1999级校友车彦东手握对讲,盯紧屏幕,从容指挥各部门有序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他和同事连续奋战70多个日日夜夜,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铸就防疫战争中的第一屏障,守护着首都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他身上,北理工人踏实低调、勤奋钻研的精神融入血脉,北理工人“延安根、军工魂”的基因源远流长。

跑赢疫情,时间就是生命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素有“第一国门”之称的首都国际机场,地位特殊,举国关注。车彦东所在的运行控制中心作为首都国际机场运行的中枢和大脑,被赋予更加神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

  1月25日,疫情刚刚爆发。“那时正值春运期间,首都机场日均进出港旅客高峰达30万人次,仅仅体温检测一项任务就是个大难题”,车彦东说。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共计数百个国内进出港通道,但都没有安装测温设备。

  必须和疫情赛跑,时间就是生命!按照上级要求,必须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他和同事们在一天时间里走遍了首都机场候机楼每个通道,又连续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及时制定出防控方案,从接到任务到完成部署,只用了四天时间。3月3日开始,国际疫情进入了爆发期,首都机场接到上级部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紧要任务,车彦东和同事们又在第一时间研究制定《首都机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点地区来京旅客临时安置区处置程序》《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的航班保障流程(第一阶段)》等方案,并严格予以执行,保证了首都机场“第一国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回忆起那些天的紧张经历,车彦东感慨地说,“17年前全国抗击SARS疫情时,我还是大四学生,是母校防范SARS的点点滴滴让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加之理工科的训练,知道只要科学防疫,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很想好好陪陪孩子

  3月23日0时起,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始发客运航班均须从12个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车彦东终于感觉肩上的担子轻松了一点。疫情发生后的70多天里,车彦东一直和同事们奋战在一线。“每天到家都已是深夜,家人和孩子都睡着了。早上出发的时候孩子还没醒”,车彦东说,“对他们,我感觉非常歉疚”。

  5月,初夏的北京,生机盎然,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疫”行动取得战略性成果。首都国际机场也顶住了压力,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凝聚了车彦东和同事们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谈到付出,车彦东说“这不算什么,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疫情防控事业做点贡献,是我的荣幸。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很想好好陪陪孩子”。

拿出搞科研的精神,认真工作

  “从小到大,没什么特别的,我就是尽量做好每件事,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努力。”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车彦东与很多北理工学子一样,很低调。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车彦东,自小学习成绩优异,1999年从哈尔滨考入北理工自动化专业,2003年又以优异成绩保送本专业研究生。2006年硕士毕业后,他进入首都国际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工作。

  在管理岗位上,车彦东拿出在北理读研时期跟着导师搞科研的精神,一头扎了进去。他用脚步丈量首都机场的每一寸地面,用心研读每一个管理规定,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使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车彦东能全面地了解机场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脑子里装着一部‘机场百科全书’”,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凭借扎实的工作能力和踏实低调的工作作风,车彦东从普通技术员到提升为应急业务负责人。

  车彦东说:“应急业务是一个大家平时看不见的工作,却是维系机场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稍许疏漏,在应急事件救援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要做好应急业务管理工作就需要协调多个组织,每个环节都要按照精细的方案、日复一日的训练。“这和在学校里做实验是一样的。为了提升可靠性,我们经常会实验上成百上千次。求学时在北理工做科研得到的锻炼,让我工作上很受益”,车彦东感慨道。

  14年里,车彦东爱岗敬业,十余年如一日,勤于学习,默默奉献,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带着在北理工磨砺出的良好品质和扎实作风,书写了精彩的青春篇章。

  

  夜幕降临,辰星初起,抗疫有我,有我必胜。在被需要的时刻勇往直前、不负韶华,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的北理工人在行动!

 

发表时间:2020-08-24 供稿: 党委宣传部 哈楠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