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原文标题: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原文链接: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con/202111/24/content_15640.html

微信截图_20211125090417.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水平创新人才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发展与创新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发展历程深刻认识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以史为鉴,从历史维度认清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回望中华文明史,无论是博大精深的诸子百家,还是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这些底蕴丰厚的“财富”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具有泛道德性质的伦理文化形态,使得“重技术而轻科学”理念深重,致使西方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中“科学”的成份还很微弱,以致错失发展良机。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政策。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说到底,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靠的就是对科学肌理的探索与应用,而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正是通过“人”这一实施主体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途径。

着眼未来,从目标导向明确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在危机中破新局、育新机,关键在人。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要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凸显了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审视当下,引导全民树立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本质等方面还需加强,改变这一困境的关键就在于完善科学教育、推进科普工作,进而激发全民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只有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环境支撑。

立足当下,从结果导向厘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高校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旧式私塾的贵族教育,到西南联大的专通才教育,到建国初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再到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受众面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教育成效也逐渐显现,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在科技革命中由跟跑者、参与者向并跑者、变革者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更要深刻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系统推进科学教育,同时也要发挥科研优势,持续推进科普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做好高校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主阵地,要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实现二者的强融合,充分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辐射效应,助力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夯实科学知识根基。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构成部分。高校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多维度强化知识灌输,真正将科学教育过程转变为育人、树人过程。一是要面向各专业学生,加大科学技术前沿课程供给,丰富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大类通识科普课程群。二是面向理工科学生,着力打通理工融合知识屏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优化发展课程体系,使工者知其理,理者知其用,实现由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的转变。三是将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科学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正向引导,使科学教育既包涵科学精神又体现人文素养。

构建科学思维体系。科学思维犹如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门。高校应围绕这一关键点,努力培养学生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一是引导教师运用科学思维组织课堂教学,完善学习环境、优化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思辨空间,在讲台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二是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善用唯物辩证哲学原理进行思辨,注重思维与知识的循环互动,充分挖掘前沿科学原理并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结合实际案例,切实提升授课效果。三是在学生考试、考核中,运用科学思维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多维度人才评价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创新科教融合机制。高校科技创新关键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同时创新活动要有效助力人才培养,坚持科教融合。一是要将最新学术进展、科技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二是要将最好的实验条件、科研平台用于人才培养。依托学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等,锻炼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使其在现实科技活动中更好地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三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科学方法习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的联合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范式。

实践孕育使命担当。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学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完善中小学生进校园机制,深入推进校校、校企合作,用足大学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二是组织教师学生在社会实践、科研活动中开展科普教育。将科普活动作为社会实践必修课程纳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利用寒暑期实践等参与到科普教育活动之中。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使命担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做好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关键在于将科学精神贯穿始终。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充分运用育人、科研等优势资源,引导校内外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精神引领辐射作用,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真正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赵长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公司党委书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