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天桥”有个约会
——【人才培养系列报道】(中国)科技公司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天桥街道社会实践侧记
发布日期:2018-11-03 供稿:党委宣传部 吴楠 摄影:人文学院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娄秀红 阅读次数: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的诗句,脍炙人口,经久传唱。而今的天桥,虽已置身于都市繁华之中,但是仍然延续着它特有的传统,展现着老北京的文化底蕴,散发着历史的无穷魅力,成为北京这个首善之区的重要文化版块。
从2007年起,天桥街道每年7月都会迎来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些来自北理工的青年学子,用自己实践力行的时代担当,为天桥地区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也为自己的成长写下精彩一笔!
十二载春秋 育时代新人
“我们工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信息化办公操作也不是很熟练,很多信息都需要靠纸质传递,北理工的大学生们发现这个现象后,纷纷扮演起网络信息员和计算机教师的角色,帮我们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了办公软件,并教会我们如何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街道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谈起北理工学子在天桥街道的表现时,这里的工作人员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每年夏天盼着这些有活力有朝气的大学生到来,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
2007年,(中国)科技公司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天桥街道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合作项目。自此之后,历经十二年,这项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先后有400余位优秀的北理工学子走入天桥街道各个社区,累计服务社区居民达万余人次。如今,天桥街道已正式挂牌成为北理工人文学院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立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是这一实践项目设立的初衷。2007年,人文学院为了进一步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经过多方调研和联系筹划,在天桥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这个实践平台。
最初参与实践的学生,全部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组成,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北理工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显著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并且学生在实践中,思想素质、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随后,在校地双方的共同探索下,北理工天桥街道实践项目不断发展,实践项目走出社工专业,不仅覆盖至整个人文学院,还面向全校学生,成为学校的一项品牌实践活动。
“学院组织实施有层次、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希望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也是积极响应‘青年服务国家’社会实践的具体举措。”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冰介绍到。
多年来,人文学院每年暑假都会面向全校招募优秀大学生组建社会实践团,为确保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益成长,对于实践的内容和环节,学院都进行了缜密思考与设计。岗前培训,学院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与新一届成员进行交流,从实用技能、心理适应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培训;上岗工作,指导老师每周召开督导例会,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及时跟进成员的实践工作进展,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践结束,所有成员要以工作心得、调研报告、新闻采编、实践视频等形式,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与汇报,分享所闻所见、所思所想。
十二年时光飞逝,北理工“天桥街道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实践项目日臻成熟,积淀深厚,不仅成为北理工社会实践工作的“品牌”更是闪亮的“名牌”,也成为学校“下功夫”培养一流人才的有效举措之一。
2018年,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相关委办局组织启动“双百行动计划”,引导首都高校师生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结合首都发展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特长,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首都发展。北理工“天桥大学生社区主任助理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功入选“双百行动计划”团队,实践活动受到了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下,立足良好的工作基础,人文学院不断扩展实践模式,定期选派学生党支部同街道及社区的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并逐步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服务基地”的设立,与社区协同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
躬行践履,思想在实践中成长
“在社区工作期间,有两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是去盲人图书馆为盲童做三天的志愿服务,我们带那些孩子读书、做手工、玩游戏,这些孩子都非常可爱,但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生活成长难免会受到影响,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需要更多的关爱,需要得到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一次是社区要举行一个评选活动,有一户人家迟迟没有报送评选材料,我们的任务是入户采访,帮他们写一份评选材料。看到这家的情况,我怔住了,8平米的空间竟然住着一家几口人,我没想到在繁华的北京二环之内,竟然还有生活如此窘困的人家。” 正在山西省方山县支教的第十届实践团成员肖剑桥谈起当年的实践经历感触颇深。
“我不应该辜负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我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尽可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此,肖剑桥立下了要去基层、要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价值的志向。毕业后,肖剑桥选择了去支教,他要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带去希望。“愿我所见之人,所遇之事,都能够因为我而变得更好一点。”
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木板年画”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迅速成长,得益于实践项目的扎实开展,绝不走过场。在为期4周的实践中,成员们分为八个小组,分别进入天桥街道下辖的八个社区,除协同居委会和社区党委完成日常工作外,还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帮助社区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工作成效,组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例如举办趣味运动会、书画展览、科普宣讲等。
“今年暑假,实践团协助天桥街道面向青少年组织了三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品宣传体验活动,有拼装‘鲁班锁’、学习制作‘拓印’和‘木板年画’,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被精湛的传统手艺所折服,这个活动也成为街道工作的一个亮点,我们参与组织的实践团成员们都感到很自豪。”第十二届实践团成员杨星鸽介绍到。
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儿童共同制作风筝
“7月份,正值孩子们暑假期间,我们还会侧重组织一些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活动。比如手工制作、儿童绘画等亲子活动,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还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讲座、青少年安全出行教育的宣讲活动,也颇受欢迎。”第七届实践团成员、现已留校担任辅导员的颜笑说到。在发团之前,学院会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对实践团成员的活动策划予以指导,力求让实践更充实、更丰富、更高效。
大道至简,从质朴的视角更能体悟深刻的社会命题,从平凡的实践中才能历练思想的成长。
寓教于行,让实践成为增长知识见识的课堂
“无论是前期调研题目的确立、中期调查问卷的设计,还是后期调研报告的撰写,学院的专业老师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已保研至我校管理学院的第十一届实践团成员金璇讲到。
“社会实践绝不是简单的学生活动,而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多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的潘京润这样谈到。“被选派到天桥街道参加实践的学生,不仅仅需要策划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而且每个小组都是带着专门的社会调研题目进入社区,带着问题开展工作的。”
在实践项目实施之初,学院就立足学生培养进行过专门研讨。“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必须要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特别是要突出学院特点,充分体现实践项目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入推动与提升的作用。”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娄秀红说到。
理念虽然明确,但是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捕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还是撰写调研报告,都极具挑战。但是,人文学院选聘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的这项机制,使得这些难题迎刃而解。除完成日常的管理工作外,班主任凭借其自身专业优势,同时还承担对学生社会调研和学术写作的专业指导任务。
实践团成员正在进行社会调研
“真没想到大家一致认为最容易的调查问卷发放环节,反倒成为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有时会遇到被访人员草草填写了事,有时会被直接拒绝,更有的同学甚至被当作骗子撵到门外,大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连受挫。”实践中这些未知的困难,让金璇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在每周举行的交流会上,实践带队辅导员都会让大家“倒倒苦水”,并且为他们支上几招。“面对社区居民,可以先和叔叔阿姨聊聊家常,增进彼此的熟悉,消除陌生感;或者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介绍一下我们的专业和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针对陌生的路人,则可以准备一些小礼品,吸引他们主动来接受问卷调查……”。这些来自辅导员多年指导社会实践的宝贵经验,有效保障了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些大学生能够走进社区,走到普通居民身边,不单单是接触了社会,我觉得是让他们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深入地理解。通过他们的努力,以及对这个基层工作的接触和认识,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天桥街道先农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这种实践模式表示肯定。
结合专业与实际,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12年内,天桥实践团的成员已形成百余篇学术调研报告,并在天桥实践团十周年之际,出版了《十年天桥情 百人实践路》一书,对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进行总结与凝练,为天桥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借鉴。
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北理工十二年“天桥实践”的创新探索,积极构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群体发展特点的社会实践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丰厚土壤。
北理工学子与“天桥”的约会,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