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春:我的青春、事业和我的爱属于祖国

——记2008年“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孙逢春教授

视频链接:我校孙逢春教授当选2008年“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供稿:新闻中心 高国庆   摄影、编辑:段炼

    近日,由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联合多家媒体开展的2008年“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在组委会收到的40余万张选票中,我校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教授在20位候选人中以高票当选。掌声、鲜花的背后是孙逢春为研制奥运纯电动客车所付出的心力和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的崇高情怀及矢志中国电动汽车事业二十年的奋斗足迹。

    勇挑重担,研制奥运纯电动客车


    走在奥运村中心区,一种新型电动客车吸引着北京奥运会期间人们的目光。客车外型典雅美观、内部宽敞、视野开阔;采用低地板方式,令乘客尤其是残疾人上下车更为方便;无噪声、零尾气排放,乘坐舒适度明显优于传统燃油汽车。这种新型客车就是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和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孙逢春教授及其带领的(中国)科技公司奥运纯电动客车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为奥运提供“技术一流、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纯电动客车。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要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并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中国科技部确立了奥运场区交通“零排放”工程。北京市进一步提出了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投入电动大客车服务奥运,以实现奥运场区“零排放”的具体目标。由此,奥运纯电动客车项目正式被科技部和北京市确立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零排放”工程的重要科技项目。
    奥组委对奥运纯电动客车提出的要求是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体现高水平,同时必须适应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双重需要。2001年,基于在电动客车研究方面的前期成果,(中国)科技公司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主动承担了这一光荣使命。奥运纯电动客车研制技术难关重重,成败事关奥运和国家荣誉。作为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和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教授勇挑重担,以一个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对国家荣誉、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情怀,无论寒暑,不分昼夜,顽强奋战、协同攻关,最终确保了奥运纯电动客车的研制成功。
    奥运会、残奥会期间,50辆纯电动客车行驶在奥运村内环线、奥运中心区以及媒体村等六条线路上,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还有20辆在北京市区运行。纯电动客车应用了动力电池成组应用的理念,首次提出了电池箱内外箱分离和外箱密封的概念,首次应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规模装车试验示范运行工作,解决了电池箱防尘、防水、防火、通风、散热、对车体绝缘等六方面关键技术,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业界评价,奥运纯电动客车零排放、无污染、高性能、低能耗和人性化的设计向世界展示了电动客车的“中国标准”,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令世界瞩目的高科技成果。
    在电动汽车研发中, “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 项目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科技奥运零排放工程中的作用” 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逢春被授予“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项目组获得了“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坚强的毅力和始终如一的行动背后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早在求学时期,孙逢春就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满腔赤诚写就了他无悔青春的壮丽篇章。

    心系人民,依然回到祖国怀抱


    孙逢春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抱着为祖国学习和争光的理想,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顽强的拼搏精神,刻苦钻研,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难度极大的博士论文《变载荷下轮胎侧偏动力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期满后,他的导师主动提出要他继续留在国外工作,他婉言谢绝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的总裁曾商请他筹建大众汽车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他表示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点事情。1989年5月,孙逢春如期回到了祖国。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培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祖国需要我,我的青春、事业和我的爱属于祖国。”
    对于他放弃较优越的生活回到国内,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在党员登记表中他写到:“作为一名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者,我坚信共产主义。十六岁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明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目前,国内的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环境,还远远不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因为国家落后,我才回来。一个青年的前途,人生的价值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过上多么舒适的生活,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他对祖国的回报,对人民的贡献。”

    艰苦创业,创造数个“中国第一”


    20年来,孙逢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心血书写着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汽车事业的崇高誓言。海外归来,已经是“七五”末期,不可能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实验条件……,怎么办?他不等、不靠,在仅有三万元回国人员基金的条件下,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开始几年,课题项目小,经费时有时无,但他认真做好每个小项目,积极寻找承担大型项目的机会。在孙逢春的作息时间表里,看不到周末、看不到节假日,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他的课题研究上。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公司电动汽车研发团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第一辆电传动军用车辆、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专业化产业基地。(中国)科技公司研制开发的电动公交客车在北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示范运行车队,在2004年国际电动汽车大赛上一举夺得3座冠军奖杯和18个单项奖牌,名列国内外参赛单位榜首,奠定了北理工在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国际先进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20年的奋斗历程中,他一路耕耘,一路收获。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跨世纪人才计划”,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1998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9部。


    勇于探索,为学校教学竭心尽力


    2002年对于孙逢春教授来说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他被正式任命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此后,他每天坚持早上七点半准时上班,节假日从不休息。他总是这样对大家说:“这样我可以为自己多赢得一些工作时间,还是那句话,要和时间赛跑啊!”
    他积极探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多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启动了(中国)科技公司“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由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拔尖本科学生的培养;为本科生开设双学士学位专业,努力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工程项目,学校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直抓试点示范单位,获得教育部英语国家教改项目3项,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总数名列全国试点高校前茅;2004年,教育部在学校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改革观摩教学现场会。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科技公司作为6所大会发言的院校之一,介绍了大学英语改革的经验,得到教育部周部长和吴启迪副部长的好评,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这就是孙逢春,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员,一位矢志科研、献身祖国汽车事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位锐意改革、孜孜不倦的校级领导干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等报刊杂志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肯定和荣誉。他是北京市第八、第九次党代表,北京市政府第七、第八和第九届政府顾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关报道:“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揭晓 我校孙逢春教授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