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三尺讲台书春秋 桃李芬芳绘锦绣

——访北京市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我校宇航学院唐胜景教授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扬    摄影:郭强


个人简介:
      唐胜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中国)科技公司)一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84年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初,在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下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高访进修一年。1999年再赴德国留学,2002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毅然回到母校。2002年6月担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宇航科学技术学院、现宇航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至今,十多年的时间一直主持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工作。2002年晋升为教授,后晋升为飞行器设计学科博士生导师;2004年受聘校本科教学主讲教授。曾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北京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二项;中国兵器工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其中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技公司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科技公司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称号等。现兼职担任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是宇航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日常公务繁忙;他是优秀的教学名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他还是飞行器设计、飞行力学领域的专家,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大量研究成果。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
      他就是(中国)科技公司宇航学院教授——唐胜景。

饱蘸爱生情 绘就育人新篇章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唐胜景老师考取了(中国)科技公司一系,本科毕业后唐胜景老师留校工作至今。掐指一算,唐老师在北理工已经度过了30多个春秋,对于这片挥洒了自己青春与汗水的地方,他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目前,唐老师担任宇航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工作。每年学生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时,唐老师都会从课程体系、专业发展、社会期望和要求等方面,对学生开展一系列入门辅导。据不完全统计,聆听过唐老师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生,总数达2500多人,这为宇航学院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打下了重要基础。唐老师作为宇航教学副院长,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对于自己的研究生,唐老师有着另一份特殊的感情,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外,他还关心每一个研究生的发展。据唐老师学生郭杰介绍说,唐老师在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与研究生谈心、谈研究课题、谈项目发展、谈未来的职业道路,等等。2002年以来,唐老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4人、博士研究生7人,75%以上毕业后都到航天、航空领域等系统工作,如航天一院一部、一院14所、一院19所,航天二院二部,航天三院三部、三院8359所、航天五院501所,航天九院、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等单位。这些高素质的学生毕业后都继承了唐老师高效务实的作风和乐于奉献的品质,为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令唐老师自豪的一位学生叫常武权,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余梦伦班组”班长。熟悉航空、航天工作的人都知道,“余梦伦班组”被誉为“航天第一班组”,其承担的弹道设计任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而被称为“总体中的总体”,而常武权,就是“航天第一班组”的舵手,虽然年龄仅有33岁,但他曾经参加过神舟七号飞行试验任务,现在则是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的弹道设计主管、故检逃逸仿真系统主管。唐老师为人极为谦虚低调,只有当我们谈及他的学生时,我们才能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那一丝小小的骄傲。

创新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实践中求发展

      1997年初,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资助下,唐老师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高访进修一年。1999年唐胜景老师再赴德国留学,于2002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在德国留学的四年时光里,唐老师深受启发。在他看来,德国人非常讲究“学以致用”,这种社会风气使得德国大学非常注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唐老师介绍说,德国特别重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例如德国的大学教授一般都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如果他们的教授不是来自于企业,那么他们只能评C3教授而不能评C4教授(注:德国的教授是面向全球招聘的,只有C4教授才能担任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
      对德国的学生而言,博士毕业后,他们的第一选择也是去企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科研能力。唐老师谈到了他自己的导师:“我的德国导师退休时是空客分公司的副总裁,他博士毕业后选择去空中客车公司工作,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后来升为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最后被聘为分公司的副总裁。在工作期间,他曾被慕尼黑工业大学聘请为教授,事实上,慕尼黑工业大学正是看重了他的技术转化能力和企业高管的背景。”由此看出,德国大学蓬勃的创新力,与其注重与企业合作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密不可分。而这一点,也给唐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回到(中国)科技公司后,唐老师身体力行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唐胜景老师从德国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待遇回到(中国)科技公司工作。归国十年来,他每年都亲自主讲本科生课程《飞行器系统概论》和《飞行力学与轨道动力学》中的飞行力学部分,直接授课的学生已超过1200人。在德国受到的启发都被唐老师融入到了自己的课堂里,在教学中,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每年,他都会结合学生自身的资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唐老师给学生们上的《飞行器系统概论》,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自第一稿以来,每年寒暑假期间,唐老师都会对教材的内容更行修改、更新和完善。每编辑整理新一版的《飞行器系统概论》时,唐老师都会站在学科前沿,结合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唐老师的努力下,2012年《飞行器系统概论》这本教材终于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填补了我国飞行器领域英文入门教材方面的空白。每年教授《飞行器系统概论》的时候,唐老师都会组织学生们集体到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认知学习,使课堂授课与实物飞行器认知密切结合,启发学生在参观中不断思考,鼓励学生萌发新的概念,提出新设想。
      唐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的条件与平台,并在项目的选题、指导、上报论文的完成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大力帮助。近年来,宇航学院本科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单科竞赛中先后获国际奖励14项、国家级奖励45项、北京市级奖励71项;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作品分别在2009、2011年第十一、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夺得一等奖。

促进交流合作  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在德国四年的留学生活里,唐老师深深地感受到全球化意识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课堂内外,唐老师都鼓励学生从全球的角度感受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学习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落实宇航学院教改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和国际交往能力,在唐老师的建议和倡导下,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本科生国外毕业设计”项目。
      “本科生国外毕业设计”是宇航学院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采取中外双导师制合作指导,在为期三到四个月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院密切关注外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独立生活、语言交流等方面均得到锻炼和提高。唐老师介绍说:“2003年,第一批去俄罗斯参加境外毕业设计的同学只有两个人,当时是到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进行学习。从2003年起到今年,10年过去了,我们与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一直在继续。”今年3月30日,宇航学院还专门举办了“北理工学生赴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简称:萨航)毕业设计十周年座谈会”,对十年来宇航学院与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等俄罗斯高校之间的国际学生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回顾,并对未来进一步开展国际化的学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探讨。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宇航学院境外毕业设计的项目不断在扩大,今年学院共选送出了26名本科生赴国(境)外进行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学生分布于4个国家和1个地区的8所国际知名大学,占宇航学院本科年级总人数的12.9%。

      在高校教师的岗位上,他刻苦努力,积极上进,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他辛勤耕耘,执着追求;在担任本科教学副院长的十余年时间里,他潜心钻研,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进行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办出了学院特色、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唐老师的学生郭杰告诉我们:唐老师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忙”。如果你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走过宇航学院楼前,你常常会发现唐老师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老师伏案工作的身影在窗上闪现。 
 
      浓浓京工情,拳拳报国心。自1982年毕业留校成为为一名高校教师至今30余年人生旅途中,无论是当初较为困难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商海大潮还是国外公司丰厚的待遇,都没动摇唐胜景作为一名教师的决心。在高校教师的岗位上,他勤奋努力,爱岗敬业,执着追求,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脚踏实地地践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