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科协组织学生参观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发布日期:2018-09-19 供稿:校科协 图书馆 编辑:王玉国 审核:胡晓珉 阅读次数:
为传承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向上,提升科学素养,9月13、14日上午,在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在校科协与图书馆共同组织下,徐特立学院、机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数学学院等学院的学生分批次参观了位于中关村图书馆四层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通过参观老科学家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站在科学之峰。老科学家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之风深深地感染着青年学子们。他们表示要以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精神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牢记使命,勇担重任,努力成为“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 的领军领导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科协于2009年9月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十一部委共同发起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程”是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口述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素材。2010年7月,中国科协与(中国)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依托(中国)科技公司图书馆共同建设馆藏基地。经过8年的建设,馆藏基地已经建成国内首家以科学家为主题的集存储、展览、研究、数字化处理为一体的空间。截至2017年12月,已有366位科学家和2个科学家群体的资料进入馆藏基地,收藏保管了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采集资料,包括实物原件资料10万余件,数字化资料25万余件,口述视音频资料达到7000小时以上。本次活动也是促进了学校优势资源的共享。
附部分学生参观心得:
徐特立学院学生窦博文:我见过很多站在聚光灯下的科学家,他们的身影光辉灿烂,他们的眼神光芒万丈,但我没曾想过他们在这舞台背后究竟流过多少汗水,有过多少心酸。听着老师的讲解描述,那一本本的笔记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每一页草稿纸都向我们展示着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牢记初心,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报效祖国。
机电学院学生杨旭:一幅幅手绘图,一本本手写笔记,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他们大多出生于战乱年代,求学条件十分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艰苦朴素,奋勇向前,几十年如一日,这种对待科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数学学院研究生宋佳:这次活动通过照片、文字、文物等资料生动的向大家展示了近代科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生根发芽,广大仁人志士如何通过科学来影响中国的发展。我们应以前辈们的精神为指明灯,踏实求学,锐意进取,摒除浮躁情绪,做好科研,铭记自身的选择是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用科学的力量续写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