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放权改革要真正为办学松绑
发布日期:2015-01-21 供稿:中国教育报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中国教育报》的《放权改革要真正为办学松绑》一文。
——党委宣传部
落实院系办学自主权是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必由之路。尊重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就是要破除一刀切的简单化行政性办学模式,为院系松绑,落实教授治学。
■别敦荣
最近,复旦大学各院系的负责人都很忙,因为要制订今年的预算和人事方案。该校近期启动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将财务、人事权力下放给院系。有人认为,复旦大学这是要“换一种活法了”。
据报道,从今年开始,复旦各院系要做好基本运行经费、基本发展经费和重点发展经费预算,学校财务处核定后把所有经费划拨到院系,由院系自主使用。院系的人力资源规划经学校批准后,一次性核定三年高级职务晋升总额和年度晋升名额,教师的薪酬、预聘教职确定、教授考评、教学人员的解聘等都由院系决定。
复旦大学的改革开始动真格了。多年来,大学内部管理改革大多集中于学校层面的制度性改革,在学校与院系关系的改善上进展不大。权力仍集中于学校层面,由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掌握,院系缺少必要的自主权。无论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还是人事、学生工作、后勤等,都由学校统管,如果院系想要有所作为,院长或系主任必须经常找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寻求支持,院系表现出典型的“被动办学”的特点。这也导致很多时候学校层面的改革热情高涨,声势很大,但院系却纹丝不动,似乎事不关己。学校的改革精神和要求往往止步于院长或系主任。因为院系没有自主权,办不成事。
大学是一种学术组织,院系是基石。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语境中,对“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学科研是中心”的说法没有不认同的,但很多人以为,这个“龙头”和“中心”就在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学科处;对“人才强校”的口号没有不认同的,但很多人以为只有人事处才是实现“人才强校”的主体,以为依靠校领导开几次会做出决定,再由上述部门几个处长和工作人员去落实,就能解决大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就能办好大学。殊不知这些单位只是行政服务部门,大学领导也只是行政管理的领导,他们都不在真正的办学第一线。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掌握办学权力的高高在上,而第一线的办学者并不能掌控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国大学办学逻辑的致命问题之所在。
笔者以为,大学的心脏在院系。院系没有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不可能办得好。各个院系都有不同特点,各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掌握学科专业规律的办学者。如果学校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结果只能是院系和学科专业的特殊性遭到漠视,全校一盘棋,大家齐步走,这样的办学模式既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也不可能办出高水平大学。
因此,落实院系办学自主权是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必由之路。尊重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就是要破除一刀切的简单化行政性办学模式,为院系松绑,落实教授治学,让院系从各学科专业的内在要求出发,从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出发,决定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
复旦大学的放权改革可以说抓住了我国大学运行的关键。据悉,复旦还将出台人才培养、科研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后勤管理等配套政策。这些举措不仅将影响院系办学,让院长、系主任们动起来,还将对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提出相应要求。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放权改革不是甩包袱、卸责任,学校应当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都要动起来,主动转变领导管理职能,加强对院系工作的服务和辅助支持,使学校和院系在新的权力框架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各院系和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15日02版)
(附:(中国)科技公司2014 年【学习园地】专栏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