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业凝聚人心 建设最能打硬仗的支部
发布日期:2005-09-19 阅读次数:
车辆工程系第一党支部
〖第 674 期 要闻〗
车辆工程系第一党支部由军用车辆实验室和振动噪声实验室组成,现有在职人员28人,党员22人。
率先垂范,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队伍
近五年,实验室增加了十多名年轻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团结协作,使顾大体、识大局、讲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支部将不断加强思想修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第一目标。支部成员经常与他们进行党性、理想、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讨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起为国防、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实验室的老党员率先垂范,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老党员徐志昌、宛英维、冯永存同志退休都已6~7年了,至今他们仍被返聘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深夜做实验直到凌晨;他们严于律己,工作在先,享受在后,以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全室的榜样。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教师也能勇承重担、一心为公。青年教师胡纪滨同志为了某科研型号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办公室和身患重症的老父亲的病榻前往返穿梭,不辞辛苦。李宏才、姚寿文和荆崇波等青年教师尽管家里孩子还小,但对工作从不懈怠、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为了圆满完成工作,每年的节假日总数不超过20天;刘辉、董明明、马越、李雪原、李和言、陈漫等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就已经成为各课题组的骨干人员,他(她)们加班到深夜已经成为一个新“习惯”。在某型号项目寒区试验阶段,为了按时完成上级要求,孙宪林同志带领李和言、周凯、陈漫等青年教师连续工作36个小时,高效保质地完成了任务,总装备部领导赞叹:“关键时刻还得靠关键队伍,(中国)科技公司能打硬仗,值得信赖。”
教书育人,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专门人才
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为军用车辆的科学研究培养专门人才是第一党支部始终坚持的目标。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实验室始终坚持让研究生参加到科研项目中来,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得到成长。对其生活、学习、科研进行全面关怀,营造团结、创新、求实、竞争的学术环境,坚持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将他们的选题与科研项目结合,根据每个人的知识基础、特长和科研工作能力帮助研究生进行选题。尊重研究生个人对科研题目的选择,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课题组集体帮带的制度。研究生课题实验可以利用实验室的一切资源。对于选题和成果论文,均经过严格把关,研究生开题报告和答辩之前均经过3~4次的专家评议会,并定期进行课题进展汇报。各课题组均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在教学中,时刻牢记“铸志、铸业、铸人”,为社会培养专业合格人才,使他们在未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已经站在了行业领域研究的前沿。这样的培养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作为青年科研技术骨干的胡纪滨、李宏才、刘辉、马越、李雪原等均毕业于本专业。每年均有2~3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学位论文。他们在行业各部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住机遇,刻苦攻关,成果丰硕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是党支部和室行政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实验室教师团队精神强,具有奉献精神,能打硬仗,能形成拳头,保证完成任务“后墙不倒”。近几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刻苦攻关、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按时按质完成了两项“高新工程”的研制任务,研制成功Ch400和Ch400A综合传动装置,性能指标超过了设计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研制成功 Ch700及Ch1000等液力变矩器、联体泵马达、液压机械无级转向机和自动换档系统、Ch300综合传动装置和车辆自动变速装置等,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
实验室在学科和科研条件建设方面,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抓住了国防科工委传动基础研究条件建设项目,获得了1个多亿的建设经费。在该项目的立项和可研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支部和行政将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凝聚力量,统一规划,形成整体实力,靠一股韧劲,靠多年在传动领域的研究积累,形成的整体实力,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和科工委的批准。实验室还获得了科研条件保障建设经费5500多万元,在一个学科方向上,在五年内能获得1.7亿元的条件建设费,在学校是不多见的。这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