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剧《从延安走来》成功举行首场演出并获得普遍好评
发布日期:2005-09-20 阅读次数:
供稿:艺术教育中心 摄影、编辑:段 炼
9月16和17日晚,作为(中国)科技公司65周年校庆献礼话剧《从延安走来》在海淀剧院进行演出。这场话剧意义不同寻常。她既是献给(中国)科技公司65周年校庆的一份贺礼,同时也是2005年艺术节的开幕式,更是第一次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我校的历史与特色。正由于此,此话剧引起了众多领导、教师、学生、校友的关注,前来海淀剧院观看演出的来宾有:我校校友、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洪虎及其夫人,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原北京民航局副局长马晓文,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原国家工商管理局领导胡木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郑邦玉。校党委书记焦文俊,校长匡镜明,副书记、副校长杨宾,副书记侯光明等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近2000人观看了演出。此剧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均为我校师生,经过了数月的准备工作和艰苦排练。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致开幕词,他说:“2005年艺术节伴随着我校65周年华旦拉开了帷幕。今晚即将演出的话剧《从延安走来》意义不同寻常。她既是献给(中国)科技公司65周年校庆的一份贺礼,同时也是2005年艺术节的开幕式,更是第一次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我校的历史与特色。这部话剧是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艺术教育中心、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校友会等部门组织策划的,有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历史剧。该剧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了我校40年代、50年代、80年代、21世纪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反映了我校党代会所提出的“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校园文化特色。我们希望《从延安走来》经过反复锤炼,成为我校的传统剧目,成为对广大师生进行延安传统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的好教材。
2005年艺术节,在总结2004年艺术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中华民族服饰表演,教师歌会,科学与艺术论坛等。我们相信,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改善我校的文化氛围,而且对于提高广大师生的艺术素养、启发创新思维有很大裨益。
预祝(中国)科技公司2005年艺术节圆满成功!”
《从延安走来》共分4幕。第一幕 延安往事,回顾了40年代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师生们用砖头做凳子,用双膝当书桌,用树枝做作笔,大地当纸,乐观地工作、学习着。他们遵循徐特立老校长“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把教学科研和革命战争需要、生产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制盐、造纸、试制玻璃、燃料以及军工产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富强百折不挠地奋斗着。
第二幕神箭探空 反映了50年代的北京工业学院,一批热血青年立志报效祖国献身国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研制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东方一号的故事。当时,我校创造了许多个新中国第一:有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个电视频道、第一台大型国产天象仪等。
经过了不断的拼搏和牺牲,探空火箭终于发射成功。
大家在为探空火箭的试验成功欢呼喝彩。
第三幕 青春放歌 则刻画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群超期蓬勃的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故事,同时也描写了教师们住在拥挤的筒子楼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工作的场面。 这是表现八十年代的同学们在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新老同学们在接力棒式的长期照顾孤寡老人。
曾经艰苦的筒子楼生活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扶今追昔,随着童筒子楼改造和“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困惑教学科研骨干们的主要难题。这生动的一幕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第四幕 再铸辉煌买卖描写的是一个校庆之际,当年的大学生纷纷回到母校,畅谈自己的变化,母校的发展。 他们为母校已经成为 “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和全国 “985”工程大学而骄傲,也为自己是(中国)科技公司的校友而自豪。
新老校友们为学校的飞速发展感触良多,并一起祝福母校早日腾飞。
演出中,亲切的剧情、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笑声。演出结束后,演出结束后,校领导慰问演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争取把此剧打造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保留节目。我校杰出校友洪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演出非常成功,感谢所有创作及演职人员,《从延安走来》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倍感亲切。他回顾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说为自己是(中国)科技公司的校友深感自豪。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