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第765期】西南大旱 学子行动——北理工共青团送水志愿者突击队灾区日记之一
发布日期:2010-05-20 阅读次数:
供稿:校团委 编辑:党委宣传部 高国庆
电子版链接:http://xiaobao.bit.edu.cn/media/user/2010-04-12/show2.html
【 编者按】 3月27日,我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节水捐水、抗旱救灾”系列活动,为地处重灾区的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山乌果村完小(少数民族小学)定向捐水,并组织共青团送水志愿者突击队去当地送水。这是突击队成员、光电学院光学工程专业08级硕士3班唐波同学写的一篇在灾区送水的日记。这篇日记生动描绘了突击队成员的所见所闻所感,集中体现了我校青年学生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抗旱救灾斗争,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的可贵精神,真实生动,感人至深。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晴间小雨
今天要赶往师宗县,需要去六所小学,早上六点就起来了。时间总是显得那么不够用,临出发牙都没有刷。
路上已经不忍看路两旁荒芜的田地,干脆把眼睛闭上。到达我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葵山镇山乌果村,已经接近十一点。时间是如此紧迫,突击队只好临时改变方案,决定在山乌果村完小送完水后就兵分两路,张巍老师负责剩下的五个小学中两个,我和小周负责其它三个。
山乌果村地势很高,村完小旁边有一片比较低洼的地方叫海子,以前是村子民们取水的地方,但大旱让海子滴水不剩,底部的裂缝足有三指宽,蚌壳遍地都是。政府帮助村里在附近打了一口76米深的机井,井外引出一个水龙头,附近的村民全靠这口井解决吃水问题。一般一家人每天用牛车拉一趟水,人少的家庭隔天拉一趟。没有人维持秩序,但村民们很自觉,没有争抢,更没有浪费。大家都知道这是救命水啊。想想我们学生宿舍的用水状况,两相对比,不由汗颜。
山乌果村完小一共166名学生,9个老师。平时孩子们喝的水都是牛车拉回来放在蓄水池里,用漂白粉简单净化后就饮用。水不混,我尝了一口,不但感觉到泥沙(肉眼看不见),而且漂白粉的味道也很浓。就是这样的水,每天也只能提供少量。
发完水,办完交接,当张老师将我们学校的校徽赠给六年级的彝族孩子张小芳时,小姑娘突然哭了。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但请相信,小姑娘的泪水与苦难无关。尽管生活艰苦,但我在这里看到的依然不乏纯朴的笑脸。心里默默地祈望孩子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能好一些。小芳是六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多希望她有一天真的成为我们的校友啊!
在山乌果村小、红石岩完小,我们时间都抓得很紧,但到达最后的山朝完小时,又已经快六点了。
山朝完小146名学生,7名老师。校长牛国宏老师,34岁,颇显老态,但很精神。对这些在基层任教的老师们,我除了钦佩,还是钦佩!他们的宿舍很破旧,除了床、一张桌子、几本教科书和洗漱用具,再找不到其它任何东西,甚至有的房间没有电灯,“家徒四壁”用在这样的房间可能最贴切。一个人能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坚守,我们———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现有的一切。从今天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山朝完小的孩子们不住校,这样学校的取水压力就要小一些。更多的艰难还在家里,取水远的家庭拉一次水要跑十几公里,牛车需要三个多小时。快要离开山朝完小时,阵雨来了,但我知道很快就会停,因为今天我每到一所学校,都会落雨,可惜的是均没有形成规模。靠雨水解决困难可能还得等上比较长的时间,要解决眼下的实际困难,恐怕需要方方面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又快要到一点了,明天还要早起,用一个孩子写在板报上的诗作结吧:
我渴望泉水,
泉水从山中涌出,
喝一口,香甜可口,心旷神怡,
岩石封不住她,炎热干旱烤不干她,
她一个劲地往上冒,不知疲倦,
她用自己的清凉抚慰人们焦急的心灵,
我们渴望雨,我们更渴望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