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北理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纪实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学校一直扎实努力,不断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3年,从4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到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北理工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可谓迎来了丰收的时节。
 
    成绩固然值得瞩目,但是成绩背后的努力才更应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各项改革才是孕育成果的真正源泉,在培养中提升国际化,着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确实让工作“改”出了一片新天地。
 
打破博导“终身制”
 
    2013年2月,一项学校新的工作办法的推出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关注,在这则名为《(中国)科技公司博士生导师资格评定、上岗备案和注册工作实施办法》中,“我校将实施研究生导师资格与注册分离制度,导师资格相对稳定,而注册动态变化”,这句话让导师们细细品味了起来。
    一直以来,博士生导师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格为教师们所重视,因为能够评为博导,意味着可以带领和指导博士生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可以极大地推进导师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完成更多的科研设想。但按照惯例,博导资格也有一定程度的“终身制”,随之带来一些管理上的负面影响。
    这些年来,在实际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如何建立博导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已经成为导师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一些教师当上了“博导”,就感觉“革命到头”,在学术上止步不前,虽然得不到学术同行甚至是学生的认可,但“博导”的称谓丝毫未变。
    为克服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这种弊端,学校大胆创新,推出了打破博导“终身制”的新举措,明确了博导的本质是一种工作岗位而非一种头衔或一种荣誉称号,改变了老师们几十年来有没有经费和成果一样招生的“旱涝保收”习惯。通过“导师申请”、“定期注册”和“质量反馈”等改革措施,逐渐淘汰一批“三无”(无科研、无成果、无经费)导师,极大地促进了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加强和提升,一支整体素质优良和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最有力的保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导说,学校在导师资格上动真格的,引进这种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我们老师们的积极性,激活科研和师资资源。
 
提供科研“沃土”
 
    “只要你有潜力,北理工就将花大力气给予你支持。”
    研究生作为具有一定科研素质的学生群体,在科研思想和科研技能方面比本科生具有明显优势,如何释放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创造力,使其在按照导师要求开展研究学习的同时,还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真正体现出青年科研工作者最为闪光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北理工在研究生培养中一直探索的课题。
    为了加强研究生科技创新培养,从2010年起学校就设置了“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计划”,使之成为一块培养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土壤”,重在发现和呵护那些充满科学探索、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的早期想法。
    同时,研究生院还进一步改革了“优博育苗”计划,对学业成绩突出、创新意识强、科研潜力大的优秀博士生进行较大力度的资助。学校从“优秀导师、优秀博士生、优秀课题”等方面深入研究挖掘,加强过程跟踪,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奖学金”和“论文研究”两种经费发放形式,为优秀的博士生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解决创新研究中的经费紧张,使其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迄今,获得北京市优博和全国优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绝大部分都曾获得过“优博育苗”资助。
    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抓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近五年来,学校从评选(中国)科技公司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入手,从当年博士学位论文中评选出校级优博,经过一年的培育和跟踪,选送参加第二年全国、北京市优博论文评选,为培育优博论文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配套设立了《(中国)科技公司优秀学位论文奖励与资助办法》,对荣获各层次优秀博士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予以奖励和相应的专项研究资助,从而从导师和学院的层面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
    博士生培养创新资助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博士生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多元的支撑资源,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跟踪和培养突出人才。各类资助项目一般均能实现资助力度大、资助期限长和可持续性好,通过这些项目的交叉覆盖和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持续发展、策略平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资助体系。
 
打开国际视野
 
    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是国际化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近几年,学校积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措施,尽其所能为研究生提供宽广的国际平台和全面的配套政策,拓宽国际视野、增长学术见识、了解前沿信息。
    国际化首先从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入手,学校不仅改革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而且通过全英文课程和全英文专业建设,建设若干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合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英语水平,以方便打通我校研究生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学分互认,提升我校研究生课程质量,扩大和促进我校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目前启动建设研究生全英文专业11个,开设全英文课程53门,聘请外籍教师直接讲授课程22门。

    为了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开展,研究生院着力加大了国际交流平台的建设。近五年来,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我校已有332名研究生赴国外留学。近年来,我校又启动了研究生短期国(境)外交流访学项目,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博士研究生中短期出国(境)开展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与资料收集工作、资助博士研究生开展“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每年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生约160人,占博士生每年招生数的25%。此外,学校又积极开展“校内联合培养博士生基金项目”,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我校2012级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李昕,2013年受学校资助前往美国参加了数字全息和三维成像会议,他说:学术在于交流,闭门造车很难造出好车。那次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本学科的大牛们交流,使我了解到了国际科技前沿的知识,学习了他们做学问的方法、理念,会有“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他们的寥寥数语,对我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
    除了做好学校层面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研究生院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整合资助项目,逐步形成“国家-学校-学院-导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和“短期-中短期-中长期-长期”的时间梯度覆盖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我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均获得过(中国)科技公司公派留学项目或研究生短期国境外交流访学项目资助。在研究生学术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成为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窗口。
 
 
 
    【后记】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研究生培养要“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对外开放,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中国)科技公司始终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6+1”发展战略中明确要“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实现形式”。原党委书记郭大成、校长胡海岩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多次在学校各层会议中就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监督评价机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和奖励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多方面进行集中探讨。相信在全校的共同努力下,北理工研究生教育将会不断积累、发展,为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