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位列第三捧得“优胜杯”

 
 
  11月16日至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三百余所高校的代表队云集广州,共同参加这次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盛会。经过封闭评审、现场问询、公开答辩等竞赛环节的激烈角逐,(中国)科技公司以总分39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第三,连续第六次捧得“优胜杯”,这是北理工首次在一届比赛中获得两项特等奖,也是首次有社科类作品获得特等奖,取得了新的突破,继续保持了北理工在“挑战杯”中的国内领先地位。
 
  本届“挑战杯”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全国有2000余所高校参赛,报送了近2万件作品,最终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决赛。经过网上盲评、集中复评等环节,我校共计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终审环节。经过紧张的封闭评审和现场质询,自动化学院推送的作品《人车交互式自主泊车系统》、生命学院推送的作品《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获得特等奖,机械学院、机电学院推送的作品《基于人体工学的可穿戴式外骨骼增力套装》获得一等奖,计算机学院推送的作品《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工艺规划系统》获得二等奖同时获得“累进创新奖”银奖,自动化学院推送的作品《鼠笼式陆空两栖无人机》、化工学院推送的作品《微藻生物燃料电池光合产电系统》获得二等奖。
 
 
  副校长李和章专程到现场看望了参赛同学和指导教师,详细了解、指导参赛作品的答辩环节。在竞赛期间召开的第二次组委会会议上,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公司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李和章副校长代表学校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先进做法。校团委书记蔺伟、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范文辉、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刘昕戈、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潘峰、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满、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明宇、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晓俏、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贵宝等一同参加了相关的赛事活动。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黄克瀛等领导饶有兴致的参观了我校作品。
 
  我校参赛作品在现场展览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受到了各界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广东卫视、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对我校的选手及参赛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
 
 
  此次“挑战杯”竞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赛前,学校领导多次听取挑战杯工作情况汇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项昌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作品遴选、比赛策略、申报作品等事项进行周密的布置,并亲自对参赛作品文本的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指导。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校科协、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对“挑战杯”大力支持,与校团委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参赛环境。
 
  两年来,围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团委做了积极并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团委对校内“世纪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进行改革,为哲学社科类作品总分第一名设立“博雅杯”,鼓励文科学院的学生参加竞赛。依托“挑战杯”专项经费,对竞赛中涌现出的有潜力作品进行重点支持和累进支持,发现一个培育一个,把功夫下在平时,保证了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校团委和教务处通力合作,每年吸引超过7000名学生申报2000多个项目,形成了“大一参加创意赛,大二大创立项,大三参加科技作品竞赛,大四参加创业赛”的完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浓厚了我校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
 
 
  本次我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校在“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育人目标指引下,大力开展“德学理工”教育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呈现的新局面,展现了学校各部门在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成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落实好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整合相关学科优势,大力推进我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先后举办13届。20多年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获奖作品相关信息:

报送学院

作品名称

所获奖项

作者

指导教师

自动化学院

人车交互式自主泊车系统

特等奖

李浩、郭翔、张鲁、李琦、鲁盼

陈卯宽、杰日珂、麻孟超

 

生命学院

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

特等奖

马建设、沈睿、周艺函、曲洋艺

王宁、李巍、董一名、董小楠

刘晓俏

机械学院

机电学院

基于人体工学的可穿戴式外骨骼增力套装

一等奖

肖中阳、钟心亮、孙尧、汪常进

刘星栋、侯瑞杰、袁盈、赖晓芬

罗庆生

计算机学院

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工艺规划系统

二等奖

李邈、王帅、吴旭辉、石照丹

金颜必佳、靳洪博、张哲华、张景开

李冬妮

自动化学院

鼠笼式陆空两栖无人机

二等奖

刘伟杰、卫云龙、宁可、刘思晨

谢俊峰、王东生、李楠、李

张  婷

化工学院

微藻生物燃料电池光合产电系统

二等奖

薛亦飞、徐涵颖、陈亮亮、张霖

陈超、石晓笛、解惠然、沈馨

严乙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