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召开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
发布日期:2005-06-24 阅读次数:
供稿: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 编辑:段 炼
6月16日下午,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联合组织召开了通识教育选修课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沈致隆教授、我校教学质量督导龚绍文教授、艺术教育中心部分外聘教师出席。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教务处副处长翟杰全以及方萍、田凤琴、刘畅、张丽娜、艺术教育中心庞海芍、贺春华及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庞海芍主持,主题是研讨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与方法等。
文学艺术类选修课作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达到40余门,其中由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开设的课程约占50%。针对以往存在的从教师到学生轻视选修课、视选修课为“选休课”的现象,2003年,以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年”为契机,教务处和艺教中心多次组织质量检查,并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入手,狠抓课程教学质量。2003年10—12月,我们用专家评议(共听课50余次)、学生测评(发放课程质量调查问卷600余份)、艺教中心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艺教中心开设的20余门艺术类课程进行了全面质量检查。根据各方的测评结果,对所有课程打出成绩排出顺序,对优秀课程予以鼓励,对良好的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对差的课程决定停开。此后一年多,又对部分青年教师的课程进行了质量跟踪。
今年3—6月,教务处、艺术教育中心再次聘请校内外专家沈致隆、龚绍文对全校开设的40余门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了质量检查。会上,沈致隆教授报告了检查情况。他说:“(中国)科技公司教务处和艺术教育中心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采用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本校教师和外请教师相结合的方法,开设了40余门文学艺术类课程,不但覆盖了音乐、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电影、电视、舞蹈、文学、美学、传统文化等众多专业门类,而且涉及到文学艺术的理论、欣赏、技能等多个层面,适应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值得向其他院校介绍和推广。”同时,他也指出了目前尚存的教学不够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欠缺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等问题;并建议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宣传开设通识教育以及美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龚绍文教授结合听课情况,讲解了一堂好课的8条标准,并建议青年教师:多读书、多做事、多向老教师学习、多进行自我讲课训练。其实,质量检查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手段。为此,一学期来,龚绍文教授总是把自己听课的体会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手把手地教给青年教师讲课的艺术,使他们进步很大。
会上,与会教师也纷纷发言,交流了自己讲授文学艺术类课程的经验、体会,既有与学生之间交流启发、教学相长的动人故事,又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敏感问题的育人经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室条件、课堂管理、课时、外出实践等问题也一一与教务处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教师们并就下一步如何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作了打算。
教务处副处长翟杰全在讲话中指出,开展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很有意义,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普及教育不同于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教育,要从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改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等多个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的功能,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杨宾副书记在讲话中对狠抓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和体系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要扩大规模和范围,集中所有的文学艺术类任课教师进行研讨、培训,明确美育课程的目的,进行教学观摩,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希望艺术教育工作要继续努力,不断深入,提高层次,下一步要加强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艺术教育资料室建设,力争使我校的美育工作有更大的发展。
通过两年多来的质量检查和教学研讨,给专兼职教师以及学生的影响都很大,使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艺术选修课的教与学,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目前,一些文学艺术类选修课程已经形成特色,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名家论坛—文化艺术系列讲座》、《中外美术及摄影名作欣赏》、《电影美育与评论》等。